作為南美洲最狹長的國家,智利憑借其穩定的政治環境、發達的自由貿易網絡及龐大的消費市場,成為中國跨境電商出海的戰略要地。2024年智利人均GDP達17564美元,外貿總額突破1834億美元,其中跨境電商規模年增速超30%。然而,地理距離、基礎設施瓶頸及政策差異,讓物流成為制約中國商家掘金智利市場的核心痛點。那么,選擇智利直發專線如何破解物流困局?
一、智利物流政策:自由化與合規化的雙重挑戰
智利是全球最早簽署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》(CPTPP)的拉美國家,其海關政策以“高效透明”著稱。2025年上海海關與智利農牧局建立的水果冷處理數據互認模式,使智利進口水果通關時間縮短半天,印證了其貿易便利化改革成效。然而,政策紅利背后暗藏合規門檻:
清關文件嚴苛:商業發票需標注HS編碼、材質成分及用途說明,電子發票需通過智利國家稅務局(SII)認證;
關稅分類復雜:服裝類目按材質細分12個稅號,電子產品需提供3C認證及本地化標簽;
增值稅(VAT)改革:2025年起,智利對跨境電商實施“逆向征稅”機制,要求海外商家在清關時預繳19%增值稅,再由消費者在簽收時支付。
這些政策對物流服務商的合規能力提出極高要求。例如,出口易智利專線通過與當地頭部清關行合作,開發了智能文件預審系統,可自動匹配HS編碼并生成合規發票,將清關延誤率從行業平均的15%降至3%以下。

二、物流難點:地理、基建與供應鏈的三重夾擊
1. 地理距離:南美西海岸的“物流孤島”效應
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距中國上海直線距離1.9萬公里,海運需35-45天,空運成本是歐美航線的2倍。更嚴峻的是,圣安東尼奧港作為智利最大港口,2025年因維修工程導致單月3萬輛新車滯留,疊加罷工事件,集裝箱滯留時間從3天延長至21天,滯期費激增300%。
2. 基礎設施:硬件瓶頸與應急機制失衡
盡管圣安東尼奧港設計年吞吐量達600萬標箱,但起重機配置仍沿用2018年標準,單日最大處理量僅2.1萬TEU。當RCEP生效后亞洲-智利航線貨量激增40%時,堆場密度超85%安全閾值,裝卸效率下降60%。冷鏈與普貨混合作業模式更導致冷藏箱插電位爭奪,進一步加劇操作延遲。
3. 供應鏈韌性:最后一公里的“斷鏈”風險
智利地形復雜,從阿塔卡馬沙漠到巴塔哥尼亞冰原,配送網絡覆蓋346個市鎮。偏遠地區如蓬塔阿雷納斯,快遞時效比首都圣地亞哥多3-5天,且單票配送成本高出60%。
近期TEMU上線智利Y2模式,通過中國直發的彈性履約機制,幫助商家規避海外倉高庫存風險。目前,尾幫助賣家順利發貨,出口易推出智利直發專線深度協同,自營清關合規發貨,自營尾程渠道價格優、時效快。
隨著智利加入《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(DEPA)談判,其跨境電商政策將進一步開放。2025年寧波海關試點的“跨關區退運”機制,允許滯留圣安東尼奧港的貨物經第三國中轉入境,為直發專線提供了新的合規路徑。對于中國商家而言,選擇具備“政策解讀能力+基礎設施資源+數字化工具”的直發專線服務商,將是掘金智利市場的關鍵。
從TEMU Y2模式的彈性履約,到出口易專線的全鏈路數字化,中國物流企業正在用技術創新重構南美物流格局。當直發專線突破地理壁壘、政策障礙與供應鏈斷點,智利這個“天涯之國”終將成為中國品牌出海的新藍海。
